機構老師teacher

- 姓 名: 李輝
- 當前等級:特約主講
- 所屬學校: 重慶三中英才
- 授課類別:面授
李輝:教學、教研、管理、產品體系搭建……忙,是近兩年來,李輝的工作常態,她已經練就了快速“變臉”的本領,也找到了隨時切換狀態的“快捷鍵”,認真執導著她的首部”教學紀錄片兒“。
有這么一群人,他們自小就跟“教師”打交道,回答“你長大是不是想跟爸媽一樣成為一名教師”更是家常便飯的事。他們在父母的影響下,自小“沉浸”在書中,吃了一肚子的粉筆灰。頂著“教師子女”的頭銜,對于他們來說,教書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。
李輝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,走上教育崗之前,她便過了無數把“教師癮”,前有母親做范例,后有兄長做標桿,自然給她的“教育夢”打了兩劑“催熟針”。
踏入教育崗,這一堅持,便是十多年。這些年來,她一直堅持“知行知性”,堅持”個性化“教學。前人朱熹曾說:“知行常相須,如目無足不行,足無目不見。論先后,知為先;論輕重,行為重。”所以,她用三步培養學生的”知“與”行“。
第一步,制定獎懲規則,有梯度地進行延續性教學,以夯實學生基礎;第二步,對初中數學一千四百多個知識點進行網狀化、結構化教學,由知識點切片上升到網狀框架化的構建,以搭建學生的知識體系、培養學生框架能力;第三步,通過進門考、課前測、課中測等各種測試手段鍛煉學生的實戰能力。
《大學》有曰:“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”解決了”知行“的問題,如何”知性“?
”言傳身教“四個字乃是她的”對癥之藥“。她講笛卡爾、畢達哥拉斯這樣的名人故事,也講身邊的優秀學生、優秀老師的成長之路,讓學生們去體會人格的閃光之處,從而去傳承漸行漸遠的”優秀基因“。講到函數時,她還會講數學派系、講如何進行團隊探究和艱難創造,深挖知識背后的故事,并將之與學生的成長相結合,適時進行鼓勵、引導,幫助學生”知性“。
同時,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,她通過課前、課中、課后三條線“發力“。課前預習、打好知識框架,讓學生做到“心中有數學”;課堂進行時間切分,抓好細節;課后與家長打好“配合戰”,檢查學生思維導圖,采取“可視化”服務體系,讓學生家長“運籌帷幄”。
“數學有為其他學科奠基的作用”,好比在自然生態系統中,無可替代的“濕地”。而堅守在數學濕地的“棲居者”,也一直在向光而行。